今年夏天,“苏超”火热出圈,也让2025年南通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,也就是南通“校超”的关注度迅速升高。在七月底举行的南通“校超”总决赛,来自如东河口镇的直夫初中女子足球队,连续四年夺得初中女子组冠军。
走进这所乡村中学
记者发现
比冠军奖杯更闪耀的
是足球在孩子们生命里
刻下的成长印记
是校园中流淌的体育育人基因
清晨的阳光刚洒向操场,如东县直夫初中的足球小将们就开始了一天的训练。初一的队员在教练指导下练习传接球基本功,初二的队员正在进行三打三小场对抗,初三的学姐们则专注于战术配合演练。
“校队的队员一共是15名,初一5个人,初二6个人,初三4个人,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梯队。”如东县河口镇直夫初中女子足球队主教练栾建国介绍说。
“每天训练不少于2小时”是足球队雷打不动的规矩。体育课、大课间、社团活动、周末提前返校时间,都被精准规划进训练日程。女队主教练栾建国和男队主教练吴浩然这对“金牌搭档”,作为专业的足球D级教练,把体能训练、技能提升与团队协作培养巧妙融合,多样化的训练内容也让队员们在实践中快速成长。
谈及训练和比赛,栾教练说:“一开始,我们是学习最基本的技能,然后是技能的组合性练习,再到学生与学生的对抗、男生与女生的对抗、学生与老师的比赛,还有校际之间的比赛。”
足球带给乡村孩子的改变看得见、摸得着。在训练场上,姑娘们带伤堵球、咬牙冲刺的瞬间,是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;攻防配合中,她们懂得了团队协作的真谛;遵守规则的过程,更让契约精神悄然扎根。
队员马倩是一名准初三的中锋小将,她从一年级就与足球结缘,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,如今已经成长为球队的核心。“不管刮风还是下雨,我们都会在操场上练球,足球让我学会了坚持,今后,我也会继续在足球这条道路上走下去。”她十分坚定地说道。
令人惊喜的是,绿茵场并未挤占学业空间。
近年来,缪静娴、徐施然等十多名队员以足球特长叩开重点高中的大门;符惠敏、徐佩云等五名队员考取体育师范专业,毕业后选择回如东乡镇,将足球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。
如东县河口镇直夫初级中学,这所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学校,六十多年来秉持“阳光成长,和谐发展”的办学理念,足球成为践行“五育并举”的最佳载体,学校打造的“五一工程”体系——每天训练、每周专课、每月对抗赛、每学期联赛、每年校际交流,让80%以上的学生都参与到足球运动中。
如东县河口镇直夫初级中学校长张存智说:“踢球不仅不影响学习,反而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律和专注。对乡村孩子而言,足球让他们在追逐中收获成长,这正是体育育人的真谛。与此同时,我校还和河口小学共建联盟,形成‘小学-初中’连贯培养链,让孩子们在奔跑中强体魄,在配合中懂协作,在胜负中磨意志。足球还让乡村孩子的眼界更开阔,通过校际友谊赛、出访交流,他们走出了乡镇,见识了更广阔的天地。”
发表评论